滚蛋吧,肿瘤君……
然而还是有不少人罹患癌症!
我省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18万人
我省肿瘤死亡率排序
依次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女性乳腺癌
今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3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次宣传周主题为“科学抗癌,关爱生命”。4月12日,记者从安徽省卫计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徽省每天新增余例肿瘤病例,肺癌成为我省恶性肿瘤死亡第1位的疾病。
我省肿瘤死亡率最高的是肺癌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通报了全省肿瘤发病与死亡情况
根据我省18个肿瘤登记处
肿瘤登记数据初步估算
全省恶性肿瘤发病率/10万。
每年新发肿瘤病例数18.8万例
男性11.4万例,女性7.4万例,
其中城市地区新发病例数9.1万例,占48.4%,
农村地区新发病例数9.7万例,占51.6%。
全省每天新增余例肿瘤病例。
安徽人最易得的是肺癌数据显示
我省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的是肺癌
每年新发病例约为3.6万
其次为胃癌、食管癌、肝癌和女性乳腺癌
男性发病前五位为
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结直肠癌
女性发病前五位为
肺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
城市地区
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的是肺癌
每年新发病例约为1.8万
农村
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的是胃癌
每年新发病例约为2.2万
全省每年11.5万死于恶性肿瘤全省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0万
每天因肿瘤死亡例
每年死亡数11.5万例
(男性7.5万例,女性4万例)
其中城市地区
死亡病例数5.3万例,占46.1%
农村地区
死亡病例数6.2万例,占53.9%
恶性肿瘤
为男性第一死因,占28.75%
为女性第三死因,占19.45%
我省恶性肿瘤死亡第1位的是肺癌
每年死亡病例约为2.7万例
此后恶性肿瘤死亡前5位依次为
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
与其谈癌色变,不如好好预防,
不要让自己成为3成癌症风险里的人!
这些癌症信号要警惕!
肺癌
咳嗽不停,痰中带血,警惕肺癌。肺癌的典型征兆是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胸痛等,约2/3有顽固刺激性咳嗽。
与感冒、支气管炎咳嗽不同,这种刺激性咳嗽用抗生素无法减轻,通常是间断性咳血痰或痰中带血丝,或咳嗽有大量泡沫痰,伴随喉部哮鸣音、胸闷、气促等表现,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有不明原因的低热。若上述症状持续2~3周不缓解,建议就医。
胰腺癌、胃癌、食道癌、肺癌
无法解释的体重骤降,警惕胰腺癌、胃癌、食道癌、肺癌。体重是健康“风向标”,其突然减轻是机体出现慢性消耗的表现,可伴随贫血、乏力、发热等。
如果饮食运动均未改变,但体重在一两个月内下降10%左右,伴有厌食、腹泻、便秘等,要警惕上述几种癌症。不过,导致体重骤降的疾病很多,最好请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结肠癌、直肠癌
长期便秘、腹泻,大便有血或呈深色、黑色,警惕结肠癌、直肠癌。大便形态、颜色以及排便规律的变化,是结直肠癌最直接的早期表现。
40岁以上人群,若出现稀便、黏液便、脓血便,或便中带血,呈鲜红色或果酱色,长期下腹部不适,如腹胀、腹痛、腹鸣或隐隐作痛,且有原因不明的贫血、消瘦、无力,腹部可触摸到肿块,需及时就诊。
不过,便血是临床上较复杂的一种症状,痔疮、上消化道出血等也可能导致,但性状、颜色不同,若只发现便中带血不必过于恐慌,听从医生指导即可。
乳腺癌
乳腺不规则肿块或乳头血性溢液,警惕乳腺癌。80%的初诊乳腺癌患者,是因无意中摸到乳腺肿块而就诊。
肿块多为单发,以无痛性肿块居多,少数伴有隐痛或刺痛,边缘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若还伴有乳腺皮肤的“酒窝样”或“橘皮样”改变,建议就医。
非妊娠期女性乳头流出脓液、浆液、血液等,可能是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或乳腺癌表现,需请医生进一步判断。
宫颈癌、子宫内膜癌
阴道莫名出血,警惕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有些女性在性交、妇科检查,或用力排便后有少量阴道出血,呈淡红色或褐色,属“接触性出血”,可能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信号。
阴道出血一般先少后多,或时多时少,病情发展到中期,出血会明显增多。医院检查,并坚持4~6个月复查。绝经期后有不规律阴道出血或血性白带,在排除宫颈癌和阴道炎后,应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
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
排尿疼痛、血尿、尿量变化,警惕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
血尿是膀胱癌发出的第一信号。75%~78%的膀胱癌患者有血尿症状,多呈无痛性或间歇性,有时会自行停止。血尿有些是可以用肉眼发现的,但多数肉眼不能察觉,需做尿常规检查。
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以及尿潴留都可能是膀胱癌早期症状。前列腺癌患者的早期表现多是尿流分叉、尿程延长、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等,血尿反倒不是主要症状。
性生活时出现射精疼痛,或射出血性精液也需警惕。肾癌早期表现不典型,部分人会出现血尿,无痛性间歇发作。要注意的是,以上所有表现都应请医生判断确诊。
淋巴瘤
淋巴结肿块,警惕淋巴瘤。淋巴结是免疫器官,出现肿大一般与各类炎症有关。但若出现肿块,则可能是淋巴瘤、艾滋病、淋巴结核等严重疾病的征兆。
若淋巴结肿大时间较短,摸起来比较柔软,自觉疼痛或压痛,一般属于良性;若颈部、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长时间不消,坚硬、固定,表面凹凸不平,无疼痛或压痛,且逐渐增大,则要警惕肿瘤的可能。
食道癌、胃癌、喉癌
消化不良、吞咽困难,警惕食道癌、胃癌、喉癌。上述两大症状在生活中极为常见,诱因很多,但如果出现长时间不明原因的持续消化不良,需考虑胃癌的可能。
长期吞咽困难,进食时出现胸骨后疼痛、食管异物感,不进食也会感到食管壁有菜叶、碎片或米粒贴附,吞咽下食物后会感到食物下行缓慢,甚至停留在食管内,应尽早接受X光胸透或胃镜检查。
喉癌、甲状腺癌
嗓音嘶哑,警惕喉癌、甲状腺癌。喉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和咽炎有许多相似之处。若出现声音嘶哑、咽喉疼痛、刺激性干咳等症状,或有痰中带血、咽部异物感等,对症治疗不见好转,或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应进行详细的喉镜检查。
甲状腺癌早期也少有典型症状,很多人是单位体检时发现,声音变嘶哑是甲状腺癌的一个信号,应及时做颈部B超排查。
骨癌、睾丸癌
疼痛,警惕骨癌、睾丸癌。疼痛是多种癌症的症状,多见于中晚期,骨癌和睾丸癌早期就可能出现疼痛。
骨癌早期疼痛具有固定性、持续性特点,夜间尤甚,且日益加重。当感到腰背、四肢、关节等处疼痛、肿胀,找不到创伤、炎症、风寒等诱因,就要提高警惕。
睾丸癌疼痛常是局部隐痛、胀痛,痛感不是很强烈,手摸睾丸能发现不对称,患侧体积增大,有下坠感。
这些防癌知识要知道!
肺癌
最大祸首:吸烟有数据表明,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20倍,其中男性吸烟者患肺癌的几率是不吸烟者的23倍,女性则是13倍,不吸烟女性因丈夫吸烟而患肺癌的危险将增加30%。
虽然肺癌也与环境污染、职业接触、厨房油烟、肺部慢性病以及遗传基因易感性等相关,但肺癌八成以上的患者都是烟民!
防癌建议1.戒烟:戒烟是预防肺癌最有效的途径。
2.防油烟:除了二手烟,厨房油烟也是女性肺癌的致癌因素。减少油烟吸入要记住几个字:①早:油烟机应在炒菜前打开,别等油冒烟再放菜;②少:尽量减少爆炒、煎炸等烹饪方式;③等:做完菜之后还要继续开2-5分钟的抽油烟机,有利于油烟的排出。
3.筛查方法:建议40岁以上、长期吸烟、有肿瘤家族史、有职业暴露史等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肺癌筛查。低剂量胸部CT检查,可以筛查早期肺癌。其中早期的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90%。
甲状腺癌
癌症诱因1.电离辐射:甲状腺是重要的分泌器官,对射线极为敏感。
2.女性激素水平:甲状腺癌发病率,女性明显要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雌激素水平有关。
3.碘摄入量:调查显示,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疾病发病率呈现“U”的关系,即碘的摄入量过低或过高,都会导致甲状腺疾病。
4.遗传因素:甲状腺癌也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家里直系亲属中如果有甲状腺癌患者需要格外注意,有甲状腺增生性疾病的患者更应该定期体检。
防癌建议1.尽量少接触辐射:长时间接触电脑的白领最好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
2.筛查方法:白领女性、有甲状腺家族史,以及沿海地区居民等甲状腺癌高危人群,每年建议体检1次。颈部B超、CT等都可以检查。
消化系统癌
1食道癌
致癌因素喜食烫食,爱喝烈酒等。
防癌建议1.吃东西要慢:吃东西不狼吞虎咽,不要吃过烫的食物,最佳的进食温度是10℃-40℃。烈性酒对食道的刺激也很大,要注意少喝。
2.防治食管反流:胃中的酸液经常性地反流入食道,而食道又缺乏浆膜保护,时间久了就可能诱发癌变。
2.筛查方法:有食道癌家族史或处于食道癌高发地区,长期喝酒特别是白酒,爱吃烫食、腌制食物的,属于食道癌高危人群,建议40岁以后进行肿瘤筛查,内镜和病理活检是早期诊断食管癌的金标准。50岁以上的老年人,感觉吃东西有梗阻感且1周不能自行缓解者,医院排除食道癌、贲门癌等恶性肿瘤的可能。
1胃癌
致癌因素有吃剩饭剩菜的习惯,喜欢吃烧烤煎炸以及腌制的食物。
防癌建议1.吃的清淡:预防胃癌的发生,要少吃高盐饮食及腌制食品,这样可以减少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摄入。
2.补充VA和VC:维生素A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多存在于心、肝、瘦肉以及新鲜蔬菜中,它不仅能阻断亚硝酸盐和亚硝胺合成,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杀伤癌细胞。
除此之外,还可适当补充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猕猴桃、橘子、西红柿、辣椒、青菜、苦瓜等,因为维生素C能抑制亚硝酸盐与胺结合,阻止外来致癌物在肝内活化,除其毒性。
3.筛查方法:出现吞咽不适、打嗝等胃部不适,早进行胃镜检查,45岁以上有上述不良饮食习惯者及有胃病史的人,每年查1次胃镜。
3大肠癌
致癌因素喜欢吃肉和油炸食品,很少食用蔬菜水果。
防癌建议1.每天3种高纤维果蔬:预防大肠癌要减少精细食物的摄入,多吃粗纤维食物。坚持每天至少吃三种高纤维果蔬,如芹菜、西兰花、韭菜、菌菇类、红薯、玉米、苹果等。
2.每天运动30分钟:运动少,肠胃蠕动慢,会增加肠道癌变风险。《英国癌症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每天运动30分钟就可以使容易癌变的肠道息肉减少三分之一。建议每天至少进行三十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如快步走,以稍微感觉有些大喘气为宜。
3.筛查方法:从35岁起每年进行肛门指检和大便化验,必要时需查肠镜,如反复便秘、腹泻、大便带血应提高警惕。
滚蛋吧,肿瘤君!
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小伙伴们平时要多多注意,做好预防
来源:综合安徽商报、江淮晨报、生命时报等
编辑:大宝小贝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