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愿: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吾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苦谛——人生的本质是痛苦
不仅佛教讲人生有诸多痛苦,一些世间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有一本书叫做《幸福的历史》[《幸福的历史》,作者达林麦马翁(DarrinM.McMahon),年于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和纽约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现任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史学教授。],作者是美国的一位大学教授。他用了六年时间,调查了世界各地对幸福的定义。而他最后的结论是:所谓的幸福,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向往而已,没有真正的实义。虽然很多人想要过上某种幸福的生活,但获得了这种生活后,心中又会产生更多的渴望,因为对幸福的追求是一种欲望,永无止境。可能你原本觉得,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是幸福,但当你拥有了家庭后,又想去获得更多的财富。由于欲望没有断除的原因,新的欲望会接踵而来。比如,当你有了一套房子,你可能又想要一套更大的;当你有了一百万时,又想去挣两百万、三百万,还得是美金。欲望越来越大,到临终时也不会满足,更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这就像追逐彩虹一样,追了很久,抬头一看,却发现彩虹依然在远处。那幸福究竟存不存在呢?暂时的幸福应该是存在的,但并不会长久。就像叔本华说的: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但痛苦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哲学沉思等暂时遣除。但这样的幸福,只是一种暂时的忘我,一段时间后,因缘聚合,我执和痛苦又会回来。当你用佛教的智慧来对我执进行剖析时会发现,原来一切事物的本体是空性的,一直寻觅幸福的“我”并不存在,而我们却将原本不存在的东西执著为实有。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后,你所获得的是一种永恒的解脱。集谛——烦恼是痛苦的根源那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烦恼,也就是四法印中的集谛。贪、嗔、痴、傲慢等烦恼,都是由各种欲望产生的。我们要认识并逐渐断除这些欲望,否则,它的假象会为我们带来许多痛苦。虽然这些痛苦在实相上是假立的,但当我们正在经历时,却意识不到这一点。南传佛教当中有一个公案。以前有一位国王,特别疼爱他的皇后。不幸的是,皇后突然离世,因此,国王十分伤心,无法面对这个现实。他留恋皇后的美丽,连尸体都不让处理,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后来,他来到一位尊者面前,询问皇后转生何处。尊者把国王带到一个花园里的粪坑前说:“这里有一条小虫,就是皇后的转世。”这位尊者通过自己的神通力,使得这只小虫讲话,而这只小虫也认出国王是自己前世的丈夫。尊者问它:“你现在还爱不爱国王?”小虫说:“虽然我前世的丈夫是一位国王,但我对他没有任何执著,我现在更喜爱粪坑中的丈夫。”听到这番话,国王顿时明白了,原来他对皇后的执著只是一种假立,于是当下息灭了所有的贪欲。虽然这是一个比较超越的公案,但我们世间当中也有类似的情况。现在各个国家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美国的离婚率好像有50%,中国大约也有30%。即使没有经历转生投胎,但当其中一方喜欢上其他人时,可能就已经对以前的伴侣没有丝毫留恋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贪爱,其实就是一种执著,当我们真正去观察它的时候,就会恍然大悟。就像孩童对自己的玩具特别执著,但成人后就会觉得儿时的行为十分可笑一样。所以,贪心、嗔心、痴心、傲慢等等都可以断除,也就是断除集谛。道谛——行持善法可断除烦恼那这种贪欲要如何断除呢?要通过修行,通过行持善法来断除。其实,我们现在经常讲的“正能量”,就是无论在任何场合当中,都要尽心尽力地去行持善法。现在这个时代很奇怪,我们有很多机缘去造各种各样的恶业。表面上看,别人不知道我们造的恶业,但实际上,这会为自己的身心带来各种痛苦。但如果我们一心一意地行持善法,快乐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佛教当中,六波罗蜜多、出离心、菩提心等都是非常殊胜的善法。有时候,与强行获取相比,行持一些善法反而会让我们的事业自然增上。日本的稻盛和夫是一位非常出名的企业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是如何从小开始修学佛法的呢?他的一位叔叔曾患上肺结核。在那个年代,肺结核也被叫做痨病,由于医疗技术不够发达,肺结核就像现在的艾滋病和癌症一样无法治愈。本来肺结核会传染,但他的父亲和哥哥却尽心尽力地照顾叔叔,而他自己则特别怕被传染,每天东躲西藏。结果,一直照顾叔叔的父亲和哥哥并没有被传染,稻盛和夫却被感染了。患病之后,大家都觉得他没有康复的希望,而他自己也只能等待死亡。后来,他的邻居给了他一本佛法书籍。稻盛和夫在这本书里了解到,我们的心就像是磁铁一样,有一种“吸引力”。我们执著和非理的心态会“吸引”灾难和痛苦,而善的心态则会“吸引”快乐。稻盛和夫觉得,自己之所以患上肺结核,就是因为以自私的心态躲避叔叔。想到这一点后,他便勇敢地面对疾病,开始逐渐放下自我,努力去帮助别人。经过两年的时间,他的心态逐渐转变,肺结核也痊愈了。稻盛和夫就是在这样的机缘下,依靠一本书开始学佛。有时候,依靠一位好老师,或是一本好书,或一次短短的交流,就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有很多。有时候,看起来非常不幸的现实,反而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比如,金庸在与池田大作的一次对话当中提到他学佛的经历。年,金庸19岁的大儿子在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了。当时,这个消息对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整个人都崩溃了,他甚至也有过自杀的念头。但通过这个因缘,再加上以前读过一些汉传佛教的书籍,他开始学习佛法,整个人生都完全改变了。当然,在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当中,金庸谈及大乘佛教的一些教义,我对他的个别观点持不同意见。但总的来讲,他的确读了很多汉传、南传的经典,对《阿含经》等很多南传经典发自内心地佩服。大家方便的时候,也可以读一读池田大作的书。他是当代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池田大作跟汤恩比博士也曾有过非常著名的对话[《展望二十一世纪:汤恩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其中有很多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的内容。很多年轻人,把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吃喝玩乐上面,既不学习,也不努力工作,这不是一种很好的价值观。在大乘佛教的精神中寻找包容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梦”,你经历的是恶梦还是善梦,完全取决于自己。恶梦也可以变得有价值。历史上有很多成功人士,在人生遇到坎坷、磨难时,不但不会自暴自弃,反而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在佛教的修行过程当中,我们也提倡这种理念。首先,我们要有一种自我解脱的心,也叫出离心,就是希望自己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心。然后,在出离心的基础上,还要有菩提心,也就是不但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解脱,而且还要将自己所有的力量、资源都用来帮助一切众生。菩提心就是一种帮助众生解脱,且特别包容的心态。新加坡国立大学是一所非常包容的、多文化、多民族并且相当开放的国际化大学。在这里,我们的心态也要像大乘菩提心一样包容,不能因为小事而斤斤计较。有些大学教授,虽然名气很大,但心胸却很狭隘;有些大学生总强调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却总是对小事耿耿于怀。我觉得我们思想上的开放和包容还不够,尤其是很少见到年轻人到大乘佛教的天地里遨游。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去藏地旅行呢?我想,不仅仅是因为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有辽阔的蓝天,更重要的是,自己可以在那里学习到一种非常包容的知识。当你真正学到这些知识后,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应该都不会再成为你的阻碍或违缘了,你完全可以用微笑去面对。虽然我自己对大乘佛教的教义学得不是很好,但也不是很差,别人特别计较的事情,对我来讲并没有什么。但有些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有执著,特别不好意思去给别人讲课。但不管怎么样,我有我的缺点,你们有你们的优点、功德、智慧,我们可以互相督促、互相学习。我想,大乘佛教的菩提心确实值得大家学习。佛教思想经得住推敲,值得被追求世间的科学、人文道德和其他宗教思想,都可以在大乘佛教中找到与之可比较之处。正因为这样,西方科学家和佛教人士有过很多次成功对话。很多知识分子对佛教思想也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