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在中医属于癥积、痞块、臌胀范畴。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慢性肝病具有独到的经验。
治肝二要
朱良春认为,治疗大法首先要扶正祛邪,分清标本轻重缓急,把握攻补先后主次。扶正即调肝、健脾、养肾,因为该病晚期主要表现为肝、脾、肾三脏之气血、阴阳虚衰,功能严重损害。祛邪包括行气(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活血(桃红四物加味)、逐水(“至虚有盛候”,宜缓攻,忌峻下,要保护胃气,胃气一败,其人必死)。其次要疏肝与养肝相结合,根据病情各有侧重。疏肝为主用四逆散:疏泄厥阴。方中柴胡疏肝理气,枳实宣通结滞,白芍柔肝敛阴,甘草缓急和中。柔养肝体为主用一贯煎:沙参、麦冬、生地、枸杞滋阴养血,当归活血,川楝子疏肝。朱良春先生指出,慢性肝病肝郁脾虚型患者,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气血受阻,脾脏运化无力,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四肢乏力、面色晦暗、双足水肿、肝脾肿大等症状。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脉象虚弦。治疗应以疏肝益脾、活血消癥为原则,采用复肝丸(朱良春先生经验方)配合柴胡疏肝散、异功散、当归补血汤加减。常用药物包括柴胡、当归、白芍、党参、黄芪、白术、丹参、地蟞虫、郁金、陈皮、茯苓等。白术这味药具有健脾益气、除湿利水、活血化瘀等功效,被视为治疗肝病的要药。据《本草正义》记载:“白术富含膏脂,因其苦温能燥,亦能滋润津液,……万无伤阴之虞。”王好古也曾说过:“白术能利腰脐间血,通调水道。”《药性论》中记载:“白术主心腹胀满,破消宿食,开胃……治水肿胀满。”《唐本草》更强调其“利小便”的功效。在朱良春先生的治疗经验中,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当归则能养血活血,白芍能养血柔肝,同时配以党参、黄芪等补气之品,以及茯苓、白术等健脾渗湿之药。这种用药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调理脏腑功能的治疗思路。同时,地蟞虫、郁金等中药的加入,更是加强了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现代药理证明白术能升高白蛋白,纠正A/G倒置,并有抗凝血和明显的利尿作用,能调整电解质,促进钠的排泄,所以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自始至终均可应用,但须注意两点:
一是剂量需重,少则无效,一般用30~45克,重则在60~90克。
二是苔腻质淡,湿盛者宜用炒白术或焦白术;舌红苔少,真阴亏损者宜用生白术,因生用可以柔养生津。是化湿不伤阴,生津不碍湿之妙品。
典型病案
面色晦暗,如同秋日的云彩,沉闷而有些忧郁。胡先生,这位64岁的退休工人,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肝功能的指标长期处于异常状态。他的血清A/G倒置,犹如一架倾斜的天平,揭示了他慢性肝炎肝硬化的早期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于是他来到中医这里寻求帮助。他的颈部有一枚蜘蛛痣,那是一颗红色的小点,宛如一只小小的蜘蛛在等待猎物。他的肝掌明显,那是一种手掌的红色斑点,如同一种鲜亮的装饰。他的苔腻而舌质紫,脉细弦。触诊时,医生发现他的肝脏在肋下1.0厘米,剑突下3厘米,质地Ⅱ度,脾大肋下1厘米,质软而表面光滑。肝功能检查的数据揭示了他的病情:ALT60u/L,总胆红质28μmol/L,AKP90u/L,白蛋白28克/L,球蛋白30克/L。这些数据仿佛是一份生命的密电码,解读它们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患者证属邪毒久羁,肝郁脾虚,气血痹阻,瘀结为癥癖。他需要复肝丸来调理,这种药物每服3克,每日2次。同时他还需服用生黄芪、当归、党参、炒白术、柴胡、炒白芍、炙甘草、生鸡内金、麸炒枳壳、生麦芽、石见穿、糯稻根煎剂,每日1剂。服药半月后,胡先生的症状有所减轻,精神状态也得到了提振。于是医生继续使用这个方法治疗,调治3月后,复查肝功能已在正常范围:血清蛋白总数72克/L,白蛋白42克/L,球蛋白30克/L。此时煎剂停用,继续服用复肝丸半年。经过这样的治疗,胡先生的自觉症状消失,面色转荣。随访4年,未见复发。他的生活重回正轨,再次拥有了健康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