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严国进
据疾控中心疾病监测表明:
医院,包括村卫生室门诊猩红热、流感诊治人数逐渐增加。可以这么说,目前已进入流行高峰,有些地方猩红热已超过近3年平均发病水平,10岁以下幼托及学龄儿童是高发人群,以散发为主。
据调查了解,有些村医在诊治村民时,只问诊,不注重查体,容易把猩红热当作流感诊治,造成误诊。为此要强化鉴别诊断。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是由甲型(A型)流感病毒(H1N1、H3N2亚型等)和乙型(B型)流感病毒等感染引起的对人类危害较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猩红热、流感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每年4-6月、11-次年1月常常是流行季节。
临床表现区别
猩红热
/12/26
早期的症状并不典型,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咽痛、扁桃体红肿等;弥漫性皮疹和草莓舌是特征表现。主要分四型:
一是普通型:主要症状有发热(体温高达39℃左右,可伴有头痛等全身症状)、咽峡炎(咽痛、局部充血可有脓性渗出物)、皮疹(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可蔓延至全身)。绝大多数患者属此型。
特有症状:草莓舌,这是猩红热特有的症状,发病初期可以观察到舌苔发白,舌头上有红色小点,形似草莓,故而得名。
二是脓毒型:咽峡炎显著,扩散后形成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及颈淋巴结炎。
三是中毒型:主要表现为毒血症;高热、头痛、剧烈呕吐,甚至神志不清。
四是外科型/产科型:主要从伤口或产道侵入,主要表现为全身皮疹。一般症状较轻。
流感
/12/26
主要分五型。
一是单纯型流感:常突然起病,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轻度充血。
二是肺炎型流感:实质上就是并发了流感病毒性肺炎,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原有心肺疾患的人群。主要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剧烈咳嗽、咳血痰或脓性痰、呼吸急促、发绀,肺部可闻及湿啰音。
三是中毒型流感:表现为高热、休克、呼吸衰竭、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症状,病死率高。
四是胃肠型流感:除发热外,以呕吐、腹痛、腹泻为显著特点,儿童多于成人,2~3天即可恢复。
五是特殊人群流感:①儿童流感:可能表现为轻型流感,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流涕、鼻塞及咽痛、头痛,少部分出现肌痛、呕吐、腹泻。②老年人流感:65岁以上老年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情多较重,病情进展快,发生肺炎率高于青壮年人,其他系统损伤主要包括流感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心电图异常、心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③妊娠妇女流感:中晚期妊娠妇女感染流感病毒后除发热、咳嗽等表现外,易发生肺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导致流产、早产、胎儿窘迫及胎死宫内。④免疫缺陷人群流感:免疫缺陷人群如器官移植人群、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流感病毒后发生重症流感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病死率高。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空气飞沫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另外也可以通过皮肤的伤口进行传播。
流感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其次为隐性感染者;患者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预防措施
猩红热常见感染人群为幼儿和学生,与他们密切接触的家长和老师也属于易感人群。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成年病例,所以成年人也需要提高警惕。目前无有效疫苗。
流感常见感染人群为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流感有疫苗预防,老年人、中小学生、幼儿,在公共场所工作的部分人群;有接触流感患者机会的高危人群,如医护人员、护工、幼师、中小学教师等适合接种流感疫苗。
另外,一般措施相同:
一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勤洗手,规范洗手,平时不用手指直接接触口鼻;
二是应经常开窗通风;
三是避免接触,流行季节,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应避免到人口密集、空气不佳的公共场所;
四是注重健康生活,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当锻炼,充足睡眠。
五是及时就医隔离,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疑似猩红热、流感症状表现,应立即就医,早诊断。家庭隔离或住院隔离至痊愈,患者使用的物品需要消毒。
治疗药物
猩红热首选特效药物为青霉素,用药后90%的患者2~3天退热,平均24小时细菌培养转为阴性;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及林可霉素。
流感在发病36小时或48小时内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m2离子通道阻滞剂,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等。
往期热文推荐
1.卫生院如何“搞”,才能“活”?
2.面对正式“转正”,村医要淡定
3.患方私自录音录像,医方怎么做才能依法维权?
4.卫生院和村医要和谐相处,只能这么干!
5.健康档案十年,收获了什么?
6.乡镇卫生院期待这两个负担能减一减!
7.村医出事,卫生院担责,这才是乡村一体化该有的样子
8.医院标准来了,能否挂牌主要看这个硬标准!
9.医改10年回望┃家医签约服务,基层难以承受之重
喜欢我,就点一下“在看”
原创授权服务请联系--或者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