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与艾滋病

艾滋病是指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以CD4+T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综合性疾患。中医及文献中并没有“艾滋病”相关病名记载,但是根据艾滋病的发病特点、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及其发展趋势等,可将艾滋病归为温病学范畴。

艾滋病不同于六淫致病,非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屈,而是通过一种明确的“戾气”侵犯人体,以温邪热毒为主,属于温病范畴,《温病条辨﹒上焦》中指出“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若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尤甚也。”《温病条辨﹒原病》中“更有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又可所云戾气”,都指出戾气是温病的外在致病因素。戾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或生物体内的具有生命力和致病作用的致病因素,是一类特殊的致病因素。从内因上讲,则属是正气内伤,气血亏损。《素问》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正不胜邪,邪气乘虚而入,则人体易发病或病情恶化。有学者从温病学范围对病因进行探讨研究,认为:艾滋病病位广泛,病情深重,多有发热、皮疹、疮疡、淋巴结肿大等温毒征象:发展缓慢,病情缠绵难愈,具有明显的湿性黏滞特征。一些艾滋病初期表现为里证,脏腑气血损伤,有学者认为符合伏气温病范畴。

艾滋病的常见症状为发热、咳嗽、易感冒、乏力、消瘦、纳呆、腹泻等,吴鞠通《温病条辨》的方法治疗艾滋病常见症状有确切的疗效。有研究用《温病条辨》方银翘散及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黄、造型牡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治疗艾滋病感冒与发疹,效果均好。另有研究者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例研究发现,将温病学理论的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辨证相结合,同时结合抗结核药,是治疗艾滋病合并结核的理想途径。这种方法保障患者能够同时持续针对抗病毒和抗结核的治疗,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自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至今已有三十年。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治疗的关键,随着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HAART)的应用,虽然明显提高了抗HIV的疗效,但其毒副作用大,容易产生耐药等负面作用。中国传统医学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特别是《温病条辨》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汲取和创新成为当代中医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在以后的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中,中医温病学理论必将发挥重要作用,造福人类。

作者:陆中云(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canji.net/jbgs/70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