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年患者曾先后16次检查血常规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升高,然而因为没有找出病因,导致没有及时治疗,其背后遗漏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案例经过年7月16日FA-粪便分析仪提示找到粪类圆线虫,见图1。
图1
仪器拍照图片最多可见3条虫体,大体判断,患者带虫量不低。涂片镜检亦见较多活跃的虫体,手机抓拍见图2。
图2
高倍镜下可见粗大的生殖原基(图2箭头所示),可判断患者感染的是粪类圆线虫,其血常规见图3。
图3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1.05×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14.01%↑,红细胞计数2.68×10^9/L↓,血红蛋白72.20g/L↓,血常规提示中度贫血。
案例分析患者女,84岁,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以“心悸、气促1年余”再发3天入院治疗。患者入院诊断多种疾病,1、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早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2、冠心病;3、2型糖尿病;4、慢性胃炎;5、电解质代谢紊乱;6、肾功能不全;7、甲状腺肿瘤;8、肝囊肿。
此次入院,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罪魁祸首首先考虑由寄生虫感染所致。查阅患者病历资料,年5月曾以“反复颈部酸困不适5年余,再发伴左侧肢体乏力,头晕5天”入院治疗。首次入院治疗血常规结果见图4。
图4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1.73×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20.64%↑,血红蛋白.0g/L。曾先后14次入院治疗,其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变化趋势见图5。
图5
由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推断出,患者感染粪类圆线虫可追溯到年,至今带虫已近7年。患者血红蛋白含量由年的.0g/L下降到72.2g/L,且粪便潜血多次检查阳性,判断患者肠道存在慢性出血,而粪类圆线虫的感染则会加重出血和消化道症状[1]。
患者为什么没有及时的治疗?
查阅患者粪便常规检验结果,年至年曾多次在粪便常规中找到粪类圆线虫。然而找到虫体并无连续性,有时候不同的人审核,结果往往差别很大,这无疑给医生判断治疗产生了偏差。后续追问病史可知,患者曾间断出现腹痛、腹泻的临床症状,由于一直存在基础疾病的困扰,腹痛、腹泻的症状一直没有重视。
粪便仪器找到粪类圆线虫,其可靠信有多高?
实验室使用这台粪便分析仪以来,患者总共检验粪便常规6次,其中仅此次找到粪类圆线虫。不仅如此,仪器低倍拍照的图片肉眼可识别出42条虫体,然而仪器报警识别仅3条,识别率仅为7.%。由此可见,在粪类圆线虫的识别上,仪器的表现欠佳。笔者将本次仪器拍照的虫体源数据图发送给仪器工程师,希望能完善和改进粪类圆线虫数据库识别。
简单了解一下粪类圆线虫[2]:
粪类圆线虫属于土源性线虫,其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流行,在寒冷地区呈散发性分布。幼虫在土壤中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生活史有自生世代(土壤)和寄生世代(人体)。
自生世代:外界条件适宜,经过4次蜕皮发育为自生世代的成虫;若外界不利于虫体发育,杆状蚴蜕皮两次发育为丝状蚴,此期幼虫可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开始寄生世代。
成虫寄生于小肠,有时亦可寄生在肺或泌尿生殖系统,前者随痰排出多为丝状蚴,后者随尿排出多为杆状蚴,幼虫在人体可侵入肺、脑、肝、肾等组织器官。外界环境中的丝状蚴可经皮肤、黏膜、口感染人体。感染宿主后,约17天可在粪便中看见幼虫或虫卵,每条雌性成虫可产卵50余个,其寿命通常为6个月。
粪类圆线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因感染程度轻重、人体免疫功能状态而异。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无明显症状,宿主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清除感染;②慢性自身感染,可迁延数十年之久,间歇出现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等;③当患者营养不良,抵抗力差或因免疫缺陷、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后,或艾滋病患者,可引起重度自身感染,幼虫侵入脑、肝、肺等器官出现内脏损害,腹泻频繁致失水,以致全身衰竭而死亡。
如何避免感染及治疗:加强粪便管理,下地劳动要注意个人防护;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噻苯达唑、龙胆紫等药物治疗。
案例总结本案例患者属于慢性自身感染,其治疗并不复杂。然而,由于粪便常规检查的局限性,导致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即使找到虫体,治疗亦因为各种因素耽搁了。
目前,粪便常规检验自动化已经开始慢慢普及,笔者所用的粪便仪器在检查粪类圆线虫方面亦存在较大的偶然性,漏诊率极高。需要检验人员在使用粪便分析仪时不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