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刻孤单
不妨抬头看看月亮
文丨李月亮静女夭夭
每晚八点半陪你看世间
你阳了吗?
最近几天,越来越多人中招,“发烧”好像已经成了亲朋好友的常态。
阳过的人们,讲述经历,分享经验。
还没阳的积极备战,提心吊胆地等着病毒来敲门。
那现在大多数人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阳了
医院一个接一个地满了
最近有个视频很火。
12月9日,有个北京女孩发视频说,自己所在的公司,很多人都已经阳了。
她很担心。
于是,去上班之前,她做了各种功课,全副武装。
消毒酒精、按电梯的专用牙签、N95口罩、体温计、抗原都放包里。
为了不和别人接触,她连早餐都不敢去买。
坐电梯前,她先用酒精对着电梯空间进行消毒,然后又对电梯按键喷酒精,用牙签按按键。
到了办公室,也是先把自己的办公位消了毒再坐下。
一整天,她除了吃饭,口罩就一直没敢摘。
结果第二天,她还是感觉头疼发热,用抗原测了一下,阳了。
如此“教科书式防疫”,却还是感染了。
真是逃无可逃啊。
人们调侃称,在北京,如果你身边没几个“阳”了的朋友,那真的反省下自己的社交能力了。
在网友的自发投票中,有28万北京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基本1/3都阳了……
虽然专家说,感染后一般都是轻症。
可北京这轮感染,似乎并不轻松。
不但人数多,症状也很明显。
很多北京的感染者都是高烧、浑身疼。
还有很多人咳嗽、腹泻、头痛、喉咙痛、食欲不振、味觉丧失……
各种状况都来了。
有位网友说,她的一个室友,发烧到40度,身体疼得睡不着觉。
因为出汗多,还在床上印出一个人形的汗印。
因为感染人数越来越多,症状也相对重,最近北方多个城市的发热门诊,都开始排大长队了。
有位网友发了张照片,医院的发热门诊,排队已经排了一公里,场面相当壮观。
随后,12月9日晚上,中国青年报记医院的发热门诊。
发现确实是有很多人在排队。
甚至有人从当天下午两点就开始排,一直排了6个多小时。
这大冷天的,发着烧排队6个小时,也是真心不容易。
就在昨天,北京疫情发布会通报:
仅仅12月11日这一天,全市发热门诊患者就达到了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
这增长的速度,有点惊人啊。
同时,发布会上还说,最近急救电话的呼入量,也是急剧增加。
12月9日那天,一度达到最近几天的最高峰。
24小时的呼入量3.1万次,是平常的6倍。
也就是说,平时每天可能有五六千人打。
但那天,却有三万多人打了。
远远超出了当地的承接能力。
“急救电话的接听资源和急救车调派资源都十分紧张,导致一些急危重症患者在呼叫寻求紧急帮助时,遇到困难。”
所以北京也呼吁,市民如果是无症状或者是轻症,非必要不打。
那天的排队现场,记者就碰到了一位70多岁的奶奶。
她难受地蹲在地上,家人在队伍中替她排队。
这位奶奶有血液病,体温升高到40度后拨打,得知前面还有50人等候。
医院现场排队就诊。
——这也是我们之前特别担心的状况。
感染人数骤增,导致医疗挤兑,不但新冠感染者入院难,其他疾病的患者也大受影响。
而这种情况,比我们预想中来得更快。
而同时,专家们担心的另一个状况也在发生:
医院里的医护,也有多人感染。
12月7日,北医院的管理者告诉记者,每天因本人阳性、家人或同事阳性而不能到岗的人员累积达到了名左右。
大概是全院职工数的20%。
医院的压力越来越大——
患者来了,医院要应收尽收。
但医护大量阳了,人手实在不够。
为了保证到岗率,医院做了重新要求:
医务人员不再测核酸、不再判密接。
除发热症状重的医护人员安排轮休外,其他人只要没症状,能上班就上班。
作为疫情最前线,医院全力以赴,迎接挑战。
02
广州也发生了“挤兑”
医院,是饭店
相比北方城市相比,南方好像就从容一些。
在广州,大多数感染者表示症状较轻、恢复较快。
医院的发热门诊,虽然最近接诊量也开始增加,但并没有出现排长队的情况。
有网友说,大家最担心的医疗挤兑,没有发生。
倒是有些地方出现了“堂食挤兑”,排队等待就餐!
解封后的广州,好像真的渐渐恢复了之前的“烟火气”。
据说解封第二天,在北方市民瑟瑟发抖的时候,有些广州市民的饭局已经约到了下周。
还有一位武汉的网友,分享了自己居家隔离的经历。
她说自己曾在年年初感染新冠病毒。
那时还是原始毒株,她感染后发烧持续了7天,完全康复足足用了两个月。
而这一次感染奥密克戎,症状来得快去得也快。
她知道病毒毒性弱,心理也轻松。
所以,7天居家隔离后,现在已经满血复活。
总之现在的情况,就是各不相同。
每个人和每个人不一样,每个城市和每个城市也不同。
目前看,总体来说北方相对更严重些。
南方就更从容。
当然,这是总体的情况。
具体到某个人,肯定南方也有烧迷糊了的,北方也有没症状的。
只是说总体看,北方同学症状更严重,医院也相对更拥挤。
到底为什么呢?
有人说是因为南北方人,感染的毒株分支不同,所以症状不一样。
不过专家昨天辟谣了,说国内流行的都是奥密克戎,各分支致病性差别很小。
我倒是觉得张文宏医生讲的更有道理:寒冷是病毒的帮手。
奥密克戎喜冷不喜热,温度越高,活力越差,存活时间越短。
有资料显示,22度的情况下,奥密克戎可能存活14天,37度能活2天,到70度,就只能存活5分钟。
但是零度以下,病毒就能在3周内都保持不变,温度更低,甚至能活几个月。
我们现在北方气温低,基本都接近零度了,所以病毒更活跃,传播更厉害,症状也更重。
然后现在北方也正是流感的高发季。
有些人最近发烧,其实不是新冠,是流感。
所以特别要提醒北方的小伙伴,近期一定一定多注意防护,一是带好口罩,二是注意保暖。
防新冠,也防流感。
千万别新冠和流感“双重感染”,那可真是不好扛啊。
03
做好“必有一染”心理准备
也做好“应对感染”的知识储备
从11月11日的二十条颁布,到现在仅仅过去了一个月。
但是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很快可能被感染”的事实。
正如中疾控原副主任冯子健所说:
“我们多数人都难免遭遇一次感染。”
既然必须面对,那我们就全力迎战吧。
与其慌慌张张,不如做好准备。
除了备药,更要储备常识。
最近《人民日报》密集发布关于新冠病毒的常识,我总结了大家可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