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黎润红王承志
责编
汤佩兰李珊珊
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后归并到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曾毅,因病医治无效,于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曾毅(-),广东揭西人。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从事微生物研究,年起开始研究肿瘤病毒,是国内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他从年开始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并获得卫生部的试剂生产证,从发现鼻咽癌这个地方病到其病因的研究、研制出早期筛查的方法,再到后来的疾病防治、治疗性疫苗的研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除了EB病毒,曾毅还开展了许多针对其他病毒的研究,比如在国内首次研究了HTLV-1病毒在我国的分布及其与成年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HPV与宫颈癌的关系等。从年起开展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的研究,证明了年HIV随血液制品从美国传入中国,首次感染中国公民。年分离到第一个中国的HIV-1毒株;进行HIV-1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建立了HIV的快速诊断方法以及开展HIV疫苗研究方面的工作等。在艾滋病的检测、治疗和宣传上均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毅在实验室指导工作(北京)
求学期间,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
曾毅,原名曾汉忠,年3月8日出生于粤东揭西县五经富镇。5岁开始上小学,从小非常喜欢读书,又十分用功,成绩一直很优秀,年入经富中学读书。年1月,考入广东省名校梅县东山中学读高中,该校以上乘的教学质量闻名,叶剑英就曾是这所学校的学生。由于梅县离五经富路途相对较远,每学期开学时,他要步行三天才能赶到学校。受母亲家族的影响,曾毅立志学医。年夏天,年仅17岁的曾毅从汕头乘坐货轮前往上海参加考试,结果由于货轮在路上时间较长,到达上海时间太晚而错过上海医学院的入学考试,转而考取了复旦商学院的统计专业。
年代曾毅(二排右一)兄弟五人合影
大学期间的曾毅
年1月,曾毅进入复旦大学以后,刚开始与同是来自揭西县的新闻系学生邹剑秋一个宿舍。揭西属于潮汕地区,来自揭西的学生在暨南大学、复旦大学读书的很多。从重庆复旦大学搬迁回来的邹剑秋是曾毅的老乡,后来知道他当时已经是地下党,曾毅说,“他很关心我,照顾我。在他的熏陶下,我也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和学生运动,对于国际、国内的形势,及国民党的腐败都有了认识。”曾毅曾说,“所以他就做我的工作,要我出来竞选学生自治会代表,我就积极参加被选上了。”那时候,曾毅只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但凭着对社会活动的一腔热情,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同时也就受到了国民党的注意。当时在上海的几所大学自治会的成员中有很多来自广东潮汕。曾毅的大哥曾汉光(-,后改名为曾思明,先后任职于新华社志愿军分社战地记者,新华社编辑部要闻组编辑,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副总编辑,香港中国通讯社副社长兼泰国分社社长)当时在迁至上海的国立暨南大学,也是进步青年,年被国民党逮捕。在国立暨南大学大批进步青年被捕的同时,曾毅也因参与学生运动上了“黑名单”。一天,他接到复旦大学地下党的通知进行转移,等回到学校的时候发现每个班都有特务。曾毅想着反正自己的理想是学医,正好赶上了年夏天的上海医学院考试,且一举成功,于是就离开了复旦大学去了上海医学院。
大学期间,受邹剑秋的影响,曾毅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年初,地下党根据上级党(区委)的指示,为解放前组织学生应变护校护厂、为解放时组织人民保安队和为解放后建立新民族主义青年团做准备,决定把上医涌现的一批表现积极、思想进步的青年组织起来,成立党的秘密外围组织,原拟称之为“新青社”,后因该名称与新青团等类似,容易暴露,而改为以学校附近的枫林桥命名为“枫林社”。曾毅曾回忆“枫林社”的成立是在上海交大的一个楼顶平台上召开的。
年4月21日,百万雄师过长江,4月23日南京解放。当时社会秩序紊乱,国民党军队占用上医校舍,学校停课。为了保护师生和财产的安全,学校不得不撤退医院和中华医学会。那时上海学生回家住,外地学生则医院和中华医学会,地下党员和部分积极分子暂时转移隐蔽。早在年4月上旬,上级党组织曾通知每个党员和一些暴露的积极分子都要事先在校外安排好住处,以防敌人临终下毒手时作为转移之用。4月26日凌晨一点多,国民党军警特务闯进上医宿舍抓人。当时在上医校内被捕的有曾毅等在内的12人。根据上海市档案馆的资料显示,当年4月26日蒋帮淞沪警备司令部准备抓的上海医学院学生有33人,这33人都是上了由上海公安局侦查二处提供的黑名单,大部分学生名单中都有籍贯、校内外详细的地址以及曾经参与过的学生活动事实等,甚至还有几位同学是有被注明抓到后应予枪决的备案。曾毅回忆,被捕后他们先是被关到徐汇区一个被强征的中学,后来又被转到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地方。在被捕期间,一些其他学校被捕的同学一批批被保释出狱了,但是上医的一群是不准保释的。曾毅在狱中也曾被审讯,不过他并未被审讯者吓到,当审讯者问到“什么?你不知道,那你想想你为什么会被抓进来,为什么别人都不抓就抓你”时,曾毅回答“这大概是私人的感情关系,因为我的脾气是不大好的,因而得罪了人家。”在5月21日,名为“飞行堡垒”的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的特种镇暴队原本准备当晚将抓捕的人员全部枪毙,后来因有部分警员起义,飞行堡垒前往镇压,被捕人员由当地的青年军临时代为看管,而青年军自顾不暇,于是他们得以逃脱,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
由于照片十分模糊,只能推测出前排右二或者后排左三为曾毅(来源:青春赞歌——上海医学院革命运动回忆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准印证()第号)
曾毅当时被捕后写下的两首诗:
诗一:
狗子的咆哮(讽刺)
你们这些可怜的囚徒呀!
自由,民主,
哪有你们的份!?
污脏烂臭黑暗的监狱
是你们安乐的摇篮;
镣铐、蚊虫、跳蚤、皮鞭、老虎凳、狱卒
是你们忠诚的同伴;
你们用不到担忧饥饿,
这里有的是免费的长期客饭,
你们用不到怕疾病死亡,
这里有的是棺材。(他们有一天夜里的训词)
***
哼!
谁叫
你这老头子功课不给我pass,
谁叫
你这没眼的家伙敢得罪了老子!
谁叫你这蠢猪为“大众服务”!
谁叫你这脓包,敢爱上了老子中意的她,
谁叫你这不识抬举的娘子
胆敢拍绝了我纯洁的爱!
老子有的是金钞;大头,
机枪、木棒
看!你们敢
这里有的是帽子
鲜红的帽子
听话吧!乖乖
从实招来
我的我好报功去。
哼!不然
看你受得起
皮鞭,灌水,针料,电刑,倒吊,老虎凳……
没抓到的
你也用不到庆幸
欢笑
睁开眼睛吧
瞧瞧
杀鸡教猴
前车可鉴!
哈哈…
(注:当时被抓进去的,一般来说都是比较积极的同学,但亦有因为与特务私人的仇恨及其他关系而被捕,当作他们的报复;无上法教务长的功课,因为特务不及格,而给他扣上了红帽子;上商的一位平时什么都不管的女同学,因为没有接受特务野蛮的爱情而被捕,其他例子还不少。)
诗二:
期待
甲:听,这是什么?
乙:雷鸣。
甲:不,仔细听空。隆…连续不停的.
乙:是炮声。
甲:对啦!
乙:那儿来的?国军?
甲:不,瞧那边。
乙:共军来了。(低语)
甲:对,他们是
我们的救星
人类的解放者
(作者注:下半截遗失了。)
在抗美援朝前夕,曾毅还参与动员师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他觉得,这些经历对自己日后的成长和发展起了正面的推动作用。
选择最需要的专业,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年,曾毅从上海医学院毕业。正值抗美援朝,国家需要大量的医药卫生人才。毕业后他选择参加国家刚刚举办的上海医学院高级师资班,学习微生物专业。这个班由著名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家林飞卿教授和著名病毒学家陈鸿珊教授亲自授课,曾毅从此踏进了病毒学和免疫学的大门。
曾毅毕业证书
学业之外,曾毅还在上海医学院收获了一生的爱情和家庭。他在社团工作时认识了比自己小一届的学妹李泽琳。年他们开始校园恋爱,而这一场恋爱也成就了他们的一生,从此在科学的道路上相扶相伴,曾毅成为我国著名的病毒学家,李泽琳也成为我国著名的药理学家,同时她也是青蒿素药理毒理的主要研究者之一。
的曾毅和李泽琳
年曾毅从高级师资班毕业,决定响应党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海南岛去工作。当时李泽琳在山东新华制药厂实习,曾毅到那里去找她商量。曾毅对她说“我打听过了,你们班上没有去海南岛的名额,不如我们结婚吧,结婚还可以照顾。”[7]就这样两人在当地领了结婚证,并在同学们的见证下,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
结婚后,曾毅、李泽琳等18名学生一起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在海南创建一个卫生专科学校。结果到海南后的第二个月来了一场巨大的台风,把学校的茅草屋都掀翻了。当年12月,华南党委决定停办卫生专科学校,学校里的人有一大半被重新分配到华南医学院(后来的中山医学院)。李泽琳去了药理系,而曾毅分在微生物系,开始开展钩端螺旋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等研究工作。
年12月,曾毅、李泽琳与其他前往海口创办海南医专的同事合影
(曾毅为二排左四,李泽琳前排左三)
北上北京,选择病毒研究
年,当时中医研究院刚成立不久,急需人才,药理系出身的李泽琳被选调北京。一年以后,曾毅也来到北京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微生物系病毒所,师从著名的病毒学家黄祯祥教授,开始做病毒研究。
黄祯祥教授
早在年,劳斯(PeytonRous)发现一种可导致鸡肿瘤的病毒,并将其命名为Rous肉瘤病毒(Rous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