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那些对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者,被称为同性恋者。但同性恋有时也用来描述同性行为,而不管参与者的性取向如何。
年1月~10月,中国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9.7万病例,其中异性性接触传播占66.6%,男性同性行为传播占27.2%,男性同性行为传播的比例上升明显,而且该人群是目前各类人群中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人群,年全国男同人群艾滋病感染率平均达8%。虽然男同行为传播的占比仍低于异传播,但不能忽视群体基数小的事实。
近年来,传播已经成为感染艾滋病的最主要途径,其中同性传播感染的比例上升很快。为什么更容易感染艾滋病呢?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射精前排出的少量液体都含有艾滋病病毒。肛门的内部结构比较薄弱,直肠的肠壁较女性更容易破损,肛交过程中艾滋病病毒可通过伤口进入人体。而且肛门比女性更容易弄破安全套,因此即便有安全套,肛交仍有一定的危险性。打一个比方,如果把女性比喻成钢筋水泥结构,那肛交就好比三合板结构,脆弱到几乎“一捅就破”,这是男男感染艾滋病几率更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保护自己的原因:
第一,有的来自偏远地区,对艾滋病常识知之甚少,在生活中也就没有使用安全套的意识。
第二,有的使用安全套的方法不正确,保护性安全的目的没有达到。还有的认为自己身强体壮自己可以免疫艾滋病,因此生活中没有佩戴安全套。
第三,男同中越来越盛行“溜冰”,也就是吸食冰毒,然后享受。更有甚者,在“溜冰”的同时发生无保护集体行为。“溜冰”除了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之外,还会导致体力严重透支,免疫力骤降本在情理之中。长时间也会导致直肠的肠壁破损,使得艾滋病毒乘虚而入。
第四,部分感觉佩戴安全套不舒服,“好像穿着袜子洗脚”,于是拒绝使用安全套。
第五,知行分离也是感染艾滋病的原因之一。很多(包括部分志愿者在内)受过系统的艾滋病常识培训,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等非常清楚,但在遇到心仪的对象时就放松了警惕。
群体的艾滋病感染率高必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由于没有婚姻的约束以及多伙伴等因素,一方面造成艾滋病在群体内传播,特别是吸毒等恶习在圈内逐渐风行的时候,的感染率可能居高不下;另外一方面,很多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被迫走进婚姻殿堂,在没有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前提下,他们可能将艾滋病传染给自己的妻子。一旦妻子感染,也可能由妻子传染给孩子。不经意间,男男传播竟然转变成母婴传播!以前,有人说“既然艾滋病在‘男同’圈里蔓延,那就不要管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好了!”这话说的不仅不人道,而且不科学。感染不仅仅是圈子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卫生安全和稳定,关系到整个中国的艾滋防控局势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我们要对付的是艾滋病,不是艾滋病人。无论或者哪个群体的艾滋病毒感染者,都应该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是歧视。
另外,由于缺少同性婚姻的保障,普遍危机感较重,经常会担心自己被恋人抛弃,因此也更乐于结识更多的伙伴作为“备胎”,而且男性的欲望更强烈。无保护的伙伴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几率就越大。有些人伙伴较多,但他们一直没有感染艾滋病,极少数是因为他们的基因缺陷导致他们永远不会感染艾滋病,绝大多数还是因为他们在行为中佩戴了专业预防艾滋病的龟壳牌安全套。相反,很多忠贞的人轻信了自己的爱人或者恋人,结果却被对方感染不幸“中标”。所以,安全行为至关重要。
要注意预防艾滋病、性病的侵袭。国外一些专家在总结了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预防性病、艾滋病的“ABC”原则,ABC即“禁欲”、“忠诚”、“安全套”的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禁欲,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自然就被切断了;如果不禁欲,一对一的忠诚伙伴关系也可以避免通过传播感染艾滋病;如果不能保证忠诚,那么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是最后一道防线。
最近几年,随着冰毒等毒品泛滥,艾滋防控又加上了D原则,D是英文“远离毒品”的首字母。
如果不幸感染了艾滋病,那应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伴侣、家人?简单地说,感染者应该首先认识到只要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寿命上可以无限接近于正常人,艾滋病只是一种慢性病,日常生活不会传染艾滋病,但不可以共用可能导致出血,沾染血液的物品,比如:毛巾,牙刷,指甲刀,剃须刀,内裤,沐浴球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