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
世界艾滋病日
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艾滋病在口腔中的红灯警示据国际研究和许多人的临床经验提示,在艾滋病发病前1~4年内,大多数艾滋病患者都会先行出现口腔症状,表现为各种口腔病损,这是发现和诊断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重要指征。
艾滋病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感染是HIV感染者最常见的口腔损害。90%以上的HIV感染者在疾病不同阶段可出现假膜型或萎缩型白色念珠菌感染或白念菌口角炎。损害最多见于腭部。牙龈部白念菌损害最具特异性,因为此部位损害仅见于HIV感染者。一般来说,白色念珠菌感染不好发于免疫力正常成年人,因此成年人发生白色念珠菌感染,尤其是腭部和牙龈部,应警惕HIV感染。
艾滋病患者口腔相关性牙周病艾滋病初期,其实口腔也会给我们发出报警信号,特别是在我们的牙龈和口腔黏膜这两个地方:牙龈容易出血,口臭、口干、牙周炎;口腔黏膜会出现一些斑块且有些凸起。
最常见的为:
1、牙龈线形红斑:常表现为牙龈缘呈明显的火红色线状充血,界限清楚,可有自发性牙龈出血或刷牙后出血。充血可能与伴有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有些感染可表现牙周及龈乳头水肿,分布不规则,口腔局部治疗无效。
2、急性坏死性牙龈炎、牙周炎、坏死性口炎,短期内(4周内)出现牙龈溃疡、坏死,牙槽骨破坏,伴明显疼痛。
艾滋病相关牙周炎,牙周附着严重丧失,进展迅速。牙周骨组织迅速破坏,疼痛,牙齿松动,脱落。与一般牙周炎相比,艾滋病牙周炎牙附着短时间丧失,而牙周袋不深,主要是牙周软硬组织同时破坏所致,还可伴有牙龈或牙周组织坏死。
艾滋病患者口腔毛状白斑口腔毛状白斑
约30%的HIV感染者会在病程中出现口腔毛状白斑。损害多见于双侧的舌侧缘黏膜,可延伸至舌背部或舌腹部黏膜。损害呈白色皱纸样隆起,不可擦去(图3)。约80%的毛状白斑患者可在30个月内从HIV感染潜伏期发展艾滋病患者
艾滋病患者口腔卡波西肉瘤卡波西肉瘤
卡波西肉瘤已成为HIV感染者中常见的肿瘤。肿瘤可发生于皮肤及口腔黏膜。腭部为口腔中最好发部位,其次为牙龈。肿瘤呈深红色或紫红色的结节或斑块,指压不褪色,其周围可有黄褐色瘀斑
艾滋病患者口腔牙龈线形红斑牙龈线形红斑
沿牙龈边缘可见界限清楚、火红色的带状红斑,红斑和牙菌斑无关,无溃疡,无牙周袋及牙周附着丧失。
艾滋病患者口腔复发性口腔溃疡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临床多称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病名来源于希腊文“阿弗他(灼痛)”,因此,周期发作、多次复发、灼痛是该病的主要特征。患者常常疼痛明显,病损部位明确,多位于舌尖,唇黏膜,颊粘膜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可不治自愈,之后再次反复发作。
艾滋病患者口腔疱疹性口炎其他
艾滋病患者其他常见的口腔病损还包括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引起的疱疹性口炎,因免疫功能下降,患者常病情较重,且易反复感染。
疱疹性口炎:即发生于口腔黏膜急性感染性炎症。疱疹性口炎也可单独发生在唇及口周皮肤。多见于6岁前的儿童,多发于6月龄至3岁儿童,具有一定的自限性。疱疹性口炎的潜伏期一般为4~7天,宝宝通常会有发热、烦躁、拒食、流口水的行为。嘴唇、口周皮肤和口腔粘膜处,可见散落或成堆的小水泡,并伴有红晕。初期会发痒,接着会出现疼痛感。水疱溃破后,形成浅溃疡。牙龈也会有红肿充血的症状,触碰易出血。整个病程约7~10天。
与艾滋病相关的涎腺疾病:文献报道指出,HIV感染者中腮腺肿胀病变发生率较高(10%)。细胞学穿刺检查显示,其多为炎性细胞浸润。
非霍金淋巴瘤等
有爱更温暖,无“艾”更健康由于口腔医师时刻都处于患者血液、唾液接触的危险环境,加之许多口腔疾病即为早期诊断艾滋病的重要指征,因此,口腔医师的责任已不仅仅是防治龋病,“防艾”工作现已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新使命。遇到可疑HIV感染者如何处理?
口腔科医师在临床中遇到可疑HIV感染患者,应首先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患者血液中的HIV抗体进行初步筛查,初筛阳性者再经蛋白印迹试验对HIV抗体加以确证,阳性者方可诊断为HIV感染。由于HIV感染与梅毒等性传播疾病合并感染的概率较高,因而在检测HIV感染的同时需要完善梅毒等其他性传播疾病的相关检查。
HIV感染属于乙类传染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艾滋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时,城镇须于6小时内,农村须于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艾滋病如何治疗?
尽管目前AIDS仍然无法彻底治愈,但其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变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疾病。对AIDS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早期、规范、联合抗病毒治疗;②注意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③针对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进行治疗;④对症及支持治疗。作为医学工作者需要给予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更多的理解和人文关怀,对其本人及家属、性伴进行HIV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避免疾病更广泛地传播。
口腔科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医师在工作过程中,被HIV污染的针头刺入皮肤而感染HIV的概率是0.3?如果医师暴露的黏膜(眼结膜、口腔和鼻黏膜)接触了被HIV污染的体液,其感染HIV的概率是0.09?
口腔科医师工作过程中以操作为主,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科室,被利器刺伤的概率较高,加之经常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等可能含有HIV的体液,因此大大增加了HlV感染的风险。
口腔科诊疗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飞沫、喷溅和气溶胶增加了HIV通过面部、眼睛、口腔黏膜和呼吸道黏膜感染的机会。
除此之外,交叉感染也是HIV在口腔科医患之间传播的重要途径。
为了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安全,避免交叉感染,医师在诊疗中需严格遵守预防交叉感染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接诊前后需洗净双手,戴上新的手套;进行超声洁治、修复备牙、牙体治疗等可产生含血液、唾液的飞沫、喷溅和气溶胶的操作时,必须佩戴外科口罩、防护眼罩或面罩隔离;牙体牙髓科操作时应使用橡皮障,以尽量减少上述污染物的弥散。
4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怎样处理?
医护人员一旦在诊疗过程中发生HIV职业暴露,需立即报告并根据所在机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迅速加以处理。如有伤口,应立即向远心端挤压伤口,经肥皂液和清水清洗后用75?醇或0.5?维酮碘溶液消毒。如果眼睛等黏膜部位被污染,需立即给予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还需评估是否需要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当暴露发生在72小时之内、被暴露者HIV抗体检测阴性、暴露源是明确的HIV携带者或者感染状态不明时需要给予预防性治疗。被暴露者必须在暴露后24时内接受预防性治疗,越早越好,最晚不迟于72小时。
推荐口服拉替拉韦(raltegravir)mg、2次/日,联合特鲁瓦达(truvada)1片/日,连续治疗4周[3]。发生HIV暴露后应即刻、4周、8周、12周和6个月后监测HIV抗体。
尽管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大大降低了AIDS的致死性风险,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将其彻底治愈的有效方案,因此,对HIV感染和AIDS的防控策略仍以阻断传播途径为主。
口腔科医师应及时了解HIV相关传播途径,临床操作过程中,将任何一名患者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危险的对象进行隔离管理,将所有锐利物件(如针头、牙钻、刀具等)都视为已被患者血液、唾液等潜在感染性物质污染,严格按照诊疗规范和操作流程工作,避免暴露或交叉感染发生。
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科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