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起人类历史上最英勇的军队,二战时的苏军绝对能排得上号。
在特殊的体制,特殊的环境,以及特殊敌人的共同影响下,苏军被锻造成为了一支极为特殊的队伍。只是在这样惨烈的战争环境下,苏军显然不能像美军那样衣食无忧,那么这支钢铁一般的军队,到底都吃了些什么?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二战时期,苏联红军的饮食。
最开始,苏联每个战区都是配有一栋一站厨房的,使用木柴烹饪。炊事班也会特别选择在日出前的清晨,或者天黑后的傍晚准备食物,目的就是防备白天视野清晰被敌方看见烟雾。
但是俄罗斯这种地方,早晚做饭大锅烧一锅开水至少都得40分钟,所以供应的主菜通常就是小米制成的汤,然后再添点手头有的食材,例如猪油或者蔬菜,这样一顿苏联单兵的战士口粮就算是做好了。
不过条件稍好的站式厨房,也会提供罗宋汤或者卷心菜汤,运气好的,甚至还能吃到炖牛肉或者罐头食品。此时还只是战争初期,物资储备相对充足,战争烈度也比较低,士兵的伙食说实话还是可以的。
不过德国闪电战之后,苏联在基辅会战中惨败,不但损失了80万大军,最重要的粮仓乌克兰也基本沦陷。
年,苏联已经失去了38%的粮食产地。年,全国屠宰牲口提供的肉类为万吨,仅为战前的12%。没有了这些产粮区的输血,苏联立刻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粮食问题,饥荒开始席卷这片本就不富裕的土地。
但是战争时期,政府肯定是优先保证前线军人的食物供应。于是到了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的餐饮标准是每餐一小块黑列巴,一些猪油和一碗热小麦汤或者圆白菜汤。
这里的黑列巴跟咱们平时见到的,松软甜香还实惠的俄罗斯大列巴有着天壤之别,这是一种用面粉、荞麦、燕麦以及少量胚乳等原料混合烤制而成的硬质面包。虽然用料比较粗犷,但是它的烤制过程却是复杂而精确的,通常需要3天。
当然得到的大列巴,粗犷程度往往超乎你的想象,通常能供一个成年男子食用数日,而且这东西颜色很深还带有一种微微的酸味,外壳经过烘烤会变得很坚硬。
虽然已经很难下咽了,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会你应该知足了,因为如果你再放两天,这东西的硬度甚至比法棍还硬,挡子弹可能有点夸张,但是挡刺刀应该不成问题。
据记录,黑列巴至少拯救了40万人的生命,维持了将近万国民的战斗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饥饿的苏军指挥员常常会把部队中所有人员佩戴的手表或戒指集中起来,用于在战争黑市中交换难以下咽的黑列巴和马肉肠。当时的价格是两块手表才能换一整条黑面包,别看价格贵,这样一条黑列巴能支撑8名战士吃一天,在更紧张的时期泡泡水甚至能提供10个战士一天的口粮。
但就这样的大咧巴,对于苏军士兵来说已经是顶级军粮了,毕竟还是用真正的食物制作的。到了后面粮食更加紧张的时候,为了节约开支,苏军的炊事班便把一些锯末或者稻壳掺在黑列巴里,这哪是做面包,这都快成和水泥了。
面对这种东西,实在不好说是不是在吃饭了。
在寒冷的气候还有炊事般疯狂堆料的双重加持下,这种面包不仅硬度极强,就连重量也相当感人。以至于苏军士兵都自嘲,完全可以把黑列巴当作一块板砖,用来投掷对面的德军士兵。
不过,如果仅仅是吃的差点,调侃几句,还算不上什么。真正要命的,是食材匮乏造成的营养不良。
年,苏军南部西伯利亚的北高加索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这些地区的大片农用土地都已经被德国军队破坏殆尽。到了11月,本已经微薄的粮食供应又减少了近1/3,因为军队口粮严重短缺,苏军士兵很快就出现了各种疾病和身体衰弱。
据当时的一份军医报告显示,大量士兵因为缺乏维生素,患上了坏血病,患者会表现出呕吐,腹泻,伤口难以愈合甚至黏膜出血等症状。
从现代角度单独看,这些症状似乎也不是那么严重。但是别忘了,这可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场之一,对于战场上的苏军士兵来说,这些症状的每一个都是足以致命的。
于是为了保命,他们只能把松针煮水后饮用,以获取少量的维生素C,此外苏联的野外随处可见一种名叫荨麻的植物,这已经是当时苏军最优质的食材来源了。因为它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和C还有铁、钾、锰、钙这些微量元素,并且蛋白质含量也非常高。
但是实在无法想象这玩意要怎么咽下去,苏军只能将它切碎或者捣成浆然后将它们放入罐子或者钢盔中煮沸。它们看起来很像菠菜,但是在这种环境下就不要细品其味道了,能喝上一口热汤,补充一下微量元素就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
但是野草的供给也只是暂时的,很快苏军就再次陷入了缺少食物的绝境。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军队每天只能提供克面包,有时还有热水和一小撮面粉。
对于现代人来说,就算是满是奶油、糖分、蛋白质的高热量面包,克应该也只能是堪堪够用,那么对于还要在雪天负重行军,甚至还要冲锋陷阵的苏军来说,这点食物应该也只够塞牙缝的。
根据苏军的报告显示,极端情况下寒冷地区的士兵,可能每天要消耗大卡以上的热量,一顿吃的比我一天还要多。但实际情况是,士兵们可能连克的面包都拿不到。当然以上只是苏联战争时期的极个别现象,大多数时候士兵还是能够吃到正常食物的。
根据年美苏签订的租借法案,美国开始对苏联进行大规模的食物援助。苏联战时共接收了万吨食品,仅仅是肉类罐头就有78.3万吨。
不得不感叹一下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因为同期苏联各类罐头加在一起的总产量也只有61.5万吨,源源不断运来的食物大大缓解了苏军的饥饿感。
根据粗略计算,美国这波援助相当于给苏军每个士兵发放了近公斤的口粮,足够供应苏联红军再支撑数月。而且这些进口的粮食不但对红军的粮食供应有了很大帮助,对维持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也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这些外来援助,恐怕光饥饿就要导致很多平民死亡。
不过有意思的是,对于苏军来说让他们最满意的,竟然是被美军称之为噩梦的斯帕姆午餐肉,这种食物被苏军称为租界肉。
在此之前,士兵们只能吃到黑列巴抹猪油,黑列巴咱们前面说了,在寒冷的冬天,这猪油比黑列巴也软不了多少,拖鞋都比这玩意好嚼。受到援助之后,市民们可以将午餐肉熬成肉酱,浇在黑列巴上,再趁热蘸上一点猪油,瞬间就觉得香了不少。
可能真的是因为当时美帝良心尚存,或者实在是不想送去给美军擦皮鞋用,美国人的援助供给量,甚至超过了苏联提出的要求,美国向苏联运出的猪肉,相当于美国猪肉总产量的25%。
相比之下,美国军队只得到了猪肉总产量的14%,同时美国向苏联运送了大量的动物油,这些动物油不光满足了食欲,医院中烫伤的战士起到了很大帮助。
美国还把果汁,水果蔬菜,医院,这些食品也帮助了许多红军战士摆脱了坏血病的威胁,甚至连赫鲁晓夫都说如果没有美国的罐头,我们是撑不下去的。
聊完了食物,再来看看苏军的饮品,既然是毛子,那饮品自然是非伏特加莫属了。
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光酒精的消耗量就达到了2.5亿升。当然这里面不一定都是用来喝的,但是在战争期间苏军内部曾经有过一起报告:有一个苏军的坦克兵,因为偷喝含有酒精的坦克防冻液而导致失明,可见这毛子真要是酒瘾上来了,也不一定管是不是能喝的了。
因此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签署法令向军队供应伏特加,每个战士每天可以得到克的伏特加,对于酗酒的俄罗斯人来说,这点酒估计一口就能闷下去。但是在那个食不果腹的艰难时期,能获得一点酒精的补充已经是非常难得了,因此这伏特加也有一个更有意思的名字——“政委的口粮”,足见伏特加在红军心目中的地位。
不过也因为地位实在太特殊了,我怀疑苏军是不是真把伏特加当政委了。因为当时甚至连授勋这件事也安排了伏特加,新授勋的人会把勋章扔到装满伏特加的超大酒杯里,士兵必须喝光泡着勋章的酒之后才能从里面取出勋章。如果被授勋者不喝酒,用手取出勋章,还会被战友鄙视,这种情况咱们只能说这很毛子。
所以说,斯大林之所以只给克伏特加应该也不是抠,而是酗酒真的容易出大篓子。
在年的一个冬天,四个苏联坦克兵喝大了之后,为了买一瓶伏特加喝,以度过寒冷的夜晚,就将破损的坦克当作废铁卖给了一家捷克金属回收中心,这可能是苏军喝多了神志不清,为了伏特加做过的最离谱的一件事了。
以上就是二战期间,苏联军队饮食的一些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