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多数医者根据艾滋病具有发病多、病情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等特点,将其归属于中医“瘟毒”、“温疫”等温病范畴,亦有认为属虚劳恶核等。本病在中医学中虽无记载,但类似的症状,在历代方书中已有描述。如《左传》载:“晋平公有疾,蓁伯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为近女色,疾如蛊,非鬼非食……女惑男,惑以生蛊,乃淫溺惑乱之所生也。”这是因性接触而发病的最早文歇献记载。《黄帝内经》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精似指抗病与免疫效应的物质,房劳过度、伤精、免疫力减退,由此罹发“温病”。隋代巢元方之《诸病源候论》云:“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伤寒病,新瘥未平复,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阳易也。……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度著,如人之换易也。”指出本病是因性交传染的。
一:艾滋病患者辨证分型根据艾滋病患者临床表现及病机分析,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型
1.气阴两虚低热盗汗,咽干口燥,干咳少痰,神疲气短,舌红苔白,脉细弱。本型多见于艾滋病早期或相关综合征期。
2.心脾两虚短气自汗,倦怠乏力,心悸怔忡,失眠烦躁,手足冷,腹泻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缓。本症也主要见于艾滋病早期或相关综合期。
.脾肾阳虚颜面虚浮,咣白,手足不温或畏寒肢冷,腰膝、下肢冷痛,腹泻或下利清谷,腰酸腿软,头重头晕。舌质淡胖,苔白净,脉细弱。本型多见于艾滋病早期或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
.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入夜及午后低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胁肋隐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形瘦乏力,毛发脱落,精神抑郁。舌红少苔,脉细数。本型多见于艾滋病后期及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
.肺肾阴亏低热,干咳少痰,口干咽燥,潮热骨蒸,四肢乏力,耳鸣头昏,腰膝酸软,咽喉疼痛,进行性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本型多见于艾滋病后期或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
6.湿热熏蒸热势缠绵,汗出而粘,胸闷纳呆,口舌溃腐,便粘不畅。苔黄腻如积粉,脉濡数。此系艾滋病伴发感染。
7.肾精不足头发脱落,齿摇稀疏,耳鸣耳聋,精神恍惚,健忘神疲,动作迟缓,或精神呆痴,下肢软弱无力,视物不清,反应迟钝。舌质淡,脉弱。
8.肾阴阳两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盗汗或形寒肢冷,小便频数,耳轮焦干,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9.热陷营血发热,皮肤粘膜出血,或吐、衄、便血,心烦躁扰,时或谵语。舌红绛,脉弦数。本型多见于艾滋病后期。
10.痰铤血瘀胁下痞块,恶核,肿瘤,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黧黑,或伴发热,出血,疼痛等。舌质紫暗,脉细涩。本型多见于艾滋病后期。
二:分型治疗本病中医治疗初期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扶正祛邪并用;晚期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1)气阴两虚治疗:补气养阴。
处方: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知母、炒白芍、地骨皮、女贞子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黄芪生脉饮。
(2)心脾两虚治法: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处方:黄芪、白术、党参、当归、茯苓、枣仁、熟地、丹参、甘草、补骨脂、生龙骨。
加减:泄泻加怀山药、白扁豆、芡实;恶心呕吐加半夏、干姜;气短加五昧子、山药;苔黄加黄连、黄芩。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脾肾阳虚治法:温脾补肾。
处方:黄芪、白术、茯苓、附子、肉桂、巴戟天、枸杞子、熟地、山药、泽泻、丹皮、大枣、甘草。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加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味。
()肝肾阴虚治法:滋肾养肝。
处方:生地、萸肉、泽泻、知母、鳖甲、女贞子、枸杞子、麦冬、旱莲草、丹皮、菊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二至丸、三甲复脉汤、一贯煎。
()肺肾阴亏治法:滋阴生津。
处方:生熟地、紫河车、天麦冬、龟版、黄桕、牛膝、五味子、玄参。
加减:兼咳嗽痰黄、带血、胸痛等之肺热壅盛加银花、蒲公英、薏苡仁、冬瓜仁、鱼腥草。
治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河车大造丸。
(6)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化浊。
处方:藿香、茵陈、石菖蒲、黄连、白蔻仁、滑石、射干、大青叶、黄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甘露消毒丹、白虎加人参汤。
(7)肾精不足治法:补益肾精。
处方:牛膝、肉苁蓉、天冬、巴戟天、阿胶、龟版、鳖甲、白芍、杜仲、甘草。
加减:精枯羸瘦加鹿茸、紫河车;干咳频加麦冬、知母、鳖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河车再造丸。
(8)肾阴阳两虚治法:滋补肾阴肾阳。
处方: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云苓、泽泻、丹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
(9)热陷营血治法:清营凉血。
处方:生地、赤芍、丹皮、栀子、连翘、银花、玄参、黄连、黄芩、石菖蒲、犀角、羚羊角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清营汤、羚羊钩藤汤。
(10)痰凝血瘀治法:祛瘀化痰。
处方:熟地、川芎、地龙、赤芍、南星、半夏、山慈姑、莪术、牡蛎、贝母、玄参、蜈蚣等。
加减:热毒内盛加天葵子、七叶一枝花、蛇舌草、大青叶、紫草;气虚加黄芪、党参;阴虚加天麦冬、天花粉、女贞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合消瘰丸。
疗效:按上述分型辨治,早期艾滋病病人服药1~2个月后,大多改善了症状:面色由苍白转红润;说话声音由低微到清亮;腹泻停止,盗汗消失。实验室检查,有些病人的T细胞数明显上升,表示其免疫机能有所恢复。
三:专方治疗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通过体外试验和临床观察发现,小柴胡汤具有抑制艾滋病毒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四:老中医经验黄柄山医案
美籍白种人,男性,0岁。职业:房产主。有同性恋史。年1月10日就诊,主诉:发热、恶寒、咳嗽、胸痛、气短二天。泄泻、乏力、腰膝酸软、食少纳呆七个月。四诊检查: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语声低微,咳吐少量黄痰,气短,腋下、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舌质淡,尖红,苔白腻微黄,脉浮数而无力,体温8.8℃。实验室检查:HIV试验阳性,医院诊断为艾滋病(合并肺感染)。中医诊断:发热(热毒蕴肺兼气虚)。治宜清热解毒,健脾益气。
处方:银翘、桔梗、杏仁、板蓝根、川贝、党参、黄芪、甘草。水煎服。
患者服1剂后,发热、恶寒、胸痛、咳嗽诸症消失,气短明显减轻。病人自感乏力,食少纳呆,腰酸膝软,泄泻。检查所见:舌质淡、胖嫩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弱。此时,热毒之邪已除,而脾肾气虚之证尚存,故改用六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以健脾益肾补气。药用:人参、白术、黄芪、云苓、胨皮、熟地、没药、肉桂、杜仲、附子、甘草。水煎服。服上方0剂后,病人食欲、体力明显增强,大便恢复正常,气短等症减轻。患者对中药的疗效充满信心,要求继续服用汤剂。因此嘱其服上方10剂。10天后复诊,病人主诉症状好转,病情较稳定,故改用丸剂治疗,金匮肾气丸和健脾丸交替使用,早晚各一丸。个月随诊,病情稳定。
按:本例早期采用清热解毒为主,兼以补脾益气,乃急则治标之意,至表症已解,肾气虚之症状突出,即重在健脾益肾补气,为缓则治本。艾滋病证情复杂,故在辨证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多方,并宜坚持长期治疗,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五:用药规律由于中医药治疗本病刚属起步,尚无规律可循,但在用药上已作了不少研究。
(1)抗病毒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医者对中药进行了不少研究,并有很多新的发现,通过实验手段还发现:穿心连的萜黄酮、紫花地丁和夏枯草的含硫多糖具有抗艾滋病作用的成分。还遴选出牛蒡子、金银花、紫花地丁、紫草、夏枯草、千里光、穿心莲、一见喜等11种中药,均对艾滋病毒有抑制生长作用。
(2)增强抗体免疫力药物研究证实人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红枣、杜仲、菟丝子、山萸肉、枸杞子、天冬、麦冬、百合、五味子、生姜等18味健脾益肾、补养气血、清热滋阴的中药对HIV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能增加白细胞的中药有:人参、党参、黄芪、灵芝、绿豆、阿胶、人胚、胎盘、鸡血藤、女贞子、山萸肉、补骨脂、刺五加、肉桂等;能增强中性白细胞吞噬功能的中药有: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等;能促进单核巨细胞的中药有:云芝、香菇、甘草等;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灵芝、猪苓、香菇、当归、地黄、蝮蛇、淫羊藿、补骨脂、刺五加、杜仲等;能增加T细胞数量的中药有:人参、灵芝、云芝、香菇、绿豆、白术、苡仁、黄精、天门冬、女贞子、淫羊藿等;对抗体产生有促进作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云苓、香菇、何首乌、胎盘、地黄、淫羊藿等。
六:其他疗法(1)针灸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医者尝试用中医药与针灸防治艾滋病,发现中医药和针灸对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抑制病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引起广泛重视,并运用于防治艾滋病的研究中,从摸索中取得了可喜成果。主要用于艾滋病前期,具有改善主要症状,增强免疫功能之效。
当然,国内外医者所做的探索工作,仅仅是初步的,运用中医药还不能完全治愈艾滋病,只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略具优势。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1.运用中医理论结合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和现代医学等深刻认识艾滋病的病因。2.继续通过实验,寻找防治艾滋病的特效中药和方剂以及针灸治疗艾滋病的原理。.综合理论和临床,总结辨证治疗艾滋病的系统理论,并积极与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中医防治艾滋病的临床研究。
取穴:主穴:关元、气海、脾俞、肾俞、足三里、命门、三阴交、筑宾、神阙、大椎。
配穴:外感发热加曲池、合谷、肺俞、列缺;体虚加太白、太溪;出血加隔俞、血海;失眠加神门、内关;疼痛加交感、神门、肺、肝、脾、肾(均为耳穴)。
操作:主穴每次取~个。因本病病情变化迅速,个体差异相当明显,故应据不同脏脯或经脉显现的症候取穴。配穴则据症选取。穴位力求少而精,为了不增加病人的消耗,留针时间宜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除了早期病人采用补中寓泻外,余均用补法。主穴针后加艾卷灸,可嘱病人在家中自行灸治,自己无法灸的背部俞穴,由家人代灸,用回旋灸法,每次灸至局部红晕出现为宜。耳针用于止痛,留针时间可稍延长至2分钟。体质虚弱和慢性腹泻者,宜以灸法为主,前者以常用穴灸治(命门、膏肓、足三里、关元),配穴针刺;后者则灸关元、神阙、三阴交、气海。
操作时要重视预防性技术搡作。医生应戴消毒手套,使用一次性针灸针。使用过的针、消毒手套及擦拭过穴位的药棉,均应置于密封容器内,另作处理。针灸每周2次,可不计疗程。疗效:针灸治疗艾滋病人0例。尽管没有达到治愈目的,但针灸有下列效果:
①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接受针灸治疗后多表现为内心宁静,精神振作;
②缓解症状和体征:在针灸期间,患者疲乏困倦、气短心悸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睡眠好转,水肿减轻,腹泻次数减少,体重增加,消除疼痛及缓解肢端麻木无力等,有二例中等大的Kaposi肉瘤的患者,在针灸治疗后的头2个月消失。针灸尚对出血患者有良好效果;
③有助于克服病人对药物的毒性反应,一些针灸同时进行化疗的病人,几乎未发现有副作用。针灸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明显的疗效,在高危人群中,针灸具有预防感染的作用。
(2)单方验方甘草制剂
组成:甘草(主要成分为甘草酸和甘草甜素)。
用法:内服。
疗效:实验研究发现,中药甘草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率达98%,且具有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在临床实验中还首次查明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和甘草甜素时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具有防治发病的作用。
功法:早期以静功为主,随着症状的改善,可练站桩功,及简易的动功,如八段锦等。
疗效:通过20例观察,在个月的气功锻炼过程中不少患替在疲乏感、食欲、睡眠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
(内容整理于网络,在此感谢匿名原作者,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和荣誉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