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目前为止最狡猾的病毒是艾滋病病毒

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来自中国各地诊疗一线的反馈报告和全国性的调研数据都共同指向一点:在中国,艾滋病进入到了性传播为主的阶段。

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南开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邵一鸣指出:“由于性活动发生在私人空间,政府预防干预的力度远弱于在保障血液安全和打击吸毒这样的公共空间。”

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HIV毒株亚型众多,重组频发,传播网络也在扩大,因此,艾滋病防治的难度不断增大。

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最近也在电视节目里向大众强调艾滋病病毒的危害性:

??点击播放??

以上说的是中国艾滋病防治需要面临的严峻现实。而追根溯源,艾滋病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在美国流行开来。

艾滋病为何流行?美国政府又为何没能在初期有效地控制住艾滋病的流行?政客、科学家、媒体和同性恋组织又在这个病毒扩散的过程里各自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了解艾滋病在美国流行的前因后果,能否为普通人预防艾滋病以及中国的艾滋病防治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呢?

今天,译文君要向大家推荐这本纪实作品《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目前它是整个“译文纪实”书系里最厚的一本,以多页的篇幅,起底艾滋病在美国流行的始末,被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世纪之书”,入选《时代周刊》的“百大非虚构经典”书单。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美]兰迪·席尔茨著

傅洁莹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代末,美国医生不断发现得了卡波西肉瘤或肺囊虫肺炎的人,还有人同时患有这两种病,甚至其他类似疾病。这些疾病的本质都是免疫缺陷。

初期报告的病患都是男同性恋者。疾控中心的专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厘清了一部分感染者的人际联系,将其中一人命名为“零号病人”,他就是加拿大空乘盖坦·杜加斯,职业便利使他男友遍天下。以盖坦·杜加斯为中心,形成了第一批感染者。

艾滋病“零号病人”——加拿大空乘盖坦·杜加斯

年,旧金山的首个确定病例死亡时,大众依然以为这是同性恋才会得的病。直到年10月2日,美国著名影星洛克·哈德森死于艾滋病,消息见诸媒体,西方世界才首次意识到这个致命威胁就在自己身边。

此时,艾滋病已经在美国流行了5年,约2万人已经或即将死去,成千上万人处在潜伏期。

美国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

直到此时,联邦政府依然认为,艾滋病是预算问题,他们无视科学家的呼吁,不肯划拨足够的经费;公共卫生当局和一些高级政客认为,艾滋病是政治问题,只肯见机行事,拒绝采取必要措施;更致命的是,相当多科学家认为,研究这种同性恋疾病等于自毁前途,一些人更在乎个人荣誉,甚至不择手段地阻挠同行的研究;媒体认为,除了同性恋之外,没人会对艾滋病感兴趣,在报道时不是讳莫如深,就是漠不关心;大多数制药公司对于开发相关药物并不热心,不仅因为开发成功的可能性低,更因为利润微不足道。

甚至,巴斯德研究所开发的HPA-23可以干扰逆转录酶,阻断病毒的疯狂繁殖和破坏免疫系统,却受阻于美国FDA漫长无期的审批过程,迟迟无法送到艾滋病患者手中。

但是,艾滋病并没有击垮人类,因为在无知、傲慢与冷漠等重重阻挠面前,仍然有人持续努力着。

在艾滋病爆发初期,美国和欧洲的医学研究人员或独立或联手,反抗可怕的疾病和冷漠的制度。

玛蒂尔达·克里姆医生是最早致力于抵御艾滋病的专家之一

知名的癌症研究专家、“干扰素女王”玛蒂尔达·克里姆医生,创立了艾滋病医学基金会,为研究和抵御艾滋病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一些医生和护士对于感染者的治疗、看护,远远超越了职责的要求。

少数同性恋团体的领袖力排众议,极力主张同性恋团体应当团结起来,明智地应对这种疾病,并为艾滋病研究争取到了第一笔关键资金。

还有许多艾滋病感染者与排斥、恐惧、孤立以及自身的致命预后抗争,以帮助公众了解病情,关心病情。

伊丽莎白·泰勒在美国国会

名人们也站出来奔走、呼吁,或成立基金会,或担任艾滋病形象大使。

年5月9日,美国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在华盛顿国会山的参议院委员会上作证,要求委员会为她年创立并担任主席的美国艾滋病研究基金会提供研究和治疗的资金。年10月5日,戴安娜王妃探访Grandma’sHouse,设在华盛顿的一个艾滋病年轻患者之家。

在病毒面前,人类逐渐扭转了颓势,用科学、理性与同情构筑起防线,终于暂缓了疾病肆虐的脚步。即便如此,艾滋病还是夺走了超过万人的生命,且无人治愈,这无疑是全人类的巨大损失。

艾滋病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历程。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活动,旨在提醒公众和各国政府,人类还没有战胜艾滋病,还需要筹集资金、提高认识、消除偏见、加强教育。

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海报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正是一本发人深醒的书。上文提及的所有内容,在这本书里都有更详细、更全面的记录。

在这样一本非虚构作品中,主要人物多达56个。作者兰迪·席尔茨将笔触落在一个个深陷艾滋病漩涡之中的个体,全景式地还原这场波及全人类的重大事件的始末。

阅读这样一本人物多、时间跨度长、情节线复杂的书,当然需要时间和耐心。一旦读完它,就一定能对艾滋病以及受到它影响的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兰迪·席尔茨也是一位艾滋病患者。他在创作这本书期间接受了艾滋病筛查,但要求医生暂时不要告知他检查结果,以免情绪和立场受影响,干扰这本书的创作。直到作品完成后,他才得知自己身患艾滋病。可以说,兰迪·席尔茨赌上了自己的生命来写这本书。它非常值得一读。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美]兰迪·席尔茨著

傅洁莹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复制?LkOZcMQ9WMz?打开??宝购买

??点击购买纸质书(当当)

??点击购买纸质书(京东)

??点击阅读电子书(Kindle)

.

.

上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canji.net/jbgs/68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