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新区一小bull尚美德育携手防

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宣传活动主题为“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旨在强调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强团结协作,强化压实政府、部门、社会和个人“四方责任”,携手应对新冠肺炎、艾滋病等全球范围内重大传染病挑战,共同抗击艾滋病,为实现艾滋病防控目标、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努力。12月1日,校医杨燕老师向老师和学生对防疫及艾滋病知识进行科普。

防疫小贴士

1.随身携带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无需佩戴口罩。

2.在校期间不串座、不打闹、少聚集。

3.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后、使用体育器材等公用物品后,触摸眼、口、鼻等部位前,均要正确洗手。

4.就餐排队时与他人保持距离,避免扎堆就餐,减少交谈。

5.学生在上、下学途中尽量做到家庭、学校“两点一线”,避免不必要外出活动。

6.最好采取步行、自行车、私家车方式上下学。

7.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物品。

8.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要及时向学校如实报告,医院就诊,严禁带病上课。

有爱更温暖,无“艾”更健康杨燕老师通过广播向全体队员们宣传了艾滋病防护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艾滋病的危害性,了解致病的根源,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对健康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树立从小崇尚科学、注重个人卫生的意识,努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HIV侵入人体后,可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令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导致死亡。艾滋病目前还没有疫苗预防,也没有治愈的有效药物或方法,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

一、常见症状

如果HIV感染者没有接受治疗,一般会经历以下3个阶段: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也可无明显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无症状期。

急性期:多在感染后2~4周内出现低热、乏力、腹泻、皮疹等,症状多不典型,约持续1个月左右可自行消退。

无症状期:此期没有任何症状,可长达数年至十余年。

艾滋病(终末)期:由于免疫系统崩溃,机体可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等,且感染不易控制,还可发生各种肿瘤。患者表现为持续性发热、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的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比较明显;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斑丘疹、疱疹,以及头痛、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各种症状。另外,体重下降,在3个月之内可下降达人体的10%以上,最多可以降低到40%以上,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大多数未治疗的感染者在感染后8~10年内会进入艾滋病期,早期、规范治疗可推迟或阻止病情进展,并阻断传播。少数HIV感染者病情发展很快,如果未经治疗,会在几年内发展成艾滋病。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血液传播。主要包括输血及外伤,若输入了含有HIV的血液或血制品、与HIV患者共用同一注射器进行吸毒等就会有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日常生活中,在皮肤粘膜没有破损的情况下,如果接触到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血液是不具有传染性的。与HIV感染者拥抱、进餐、乘车、共用学习用品、共用卫生间、打喷嚏或咳嗽、蚊虫叮咬等均不会感染HIV。

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妇,可经过胎盘将HIV病毒直接传播给胎儿,也可通过生产时经产道感染,或者母乳喂养将病毒传播给新生儿。

性传播。性传播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男男同性恋、没有预防措施的异性性接触,可以通过破损的粘膜造成艾滋病毒的感染。

三、儿童青少年是艾滋病防控的重要人群

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截至年底,全国报告存活感染者96.3万,死亡31.6万例。疫情地区分布不平衡,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年报告感染者中经异性传播占比为73.8%,经男性同性传播占比为23.3%。性传播波及范围广泛,影响因素复杂。尽管我国艾滋病防控形势严峻,但防控措施尚不完善,暴露后预防技术措施尚未在我国广泛应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发布数据称,年全球有万人为HIV感染者,其中约有万新发感染者,并且新增感染者中,儿童约占9%。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发布报告指出,年有近32万名儿童和青少年新感染艾滋病毒,有11万名儿童死于艾滋病。艾滋病防治任务任重而道远!

通过本次科普,加强了师生们对日常防疫做法及艾滋病的了解,知道了对待HIV感染者、艾滋病人不应岐视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师生预防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有爱更温暖,无“艾”更健康

撰稿:杨燕

编辑:高景琪

审核:齐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canji.net/zzbx/70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